许多家长都以为孩子好的理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要,其实做为父母,应该知道一个理念:要读懂孩子的行为,首先要把脉孩子的内心。

现状:家长出力不讨好
“我已经很好心机教他了哦,怎么他还不听话,还是觉得我不好?”经常听到家长抱怨的一句话,他退休之前的每月15日都是家长接待日,听得最多的是家长抱怨孩子各种的难教。“一方面是父母的无私奉献,一方是孩子感受不到,这中间缺乏了什么?是走进孩子的内心去把脉。”许多家长都把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要,更没有好好地观察自己孩子的优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案例一:家长和孩子所爱南辕北辙
“校长接待日”里,小辉妈妈来“投诉”:儿子不爱学习,整天喜欢玩,成绩很差,批评他总是顶嘴,经常惹得父母很生气。在妈妈眼里,小辉身上几乎找不到让人喜欢的地方。
事实上,小辉在老师眼里却是另一副模样。他很喜欢科技,上科技课时经常可以发现一些老师没有布置的细节问题,让科技老师很欢喜,建议他参加科技小组却被家长以学习不好拒绝了;他也很喜欢跑步,田径队多次邀请他参加,也被家长以耽误学习为理由拒绝了……
解读:父母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显然,小辉的父母只盯着他的缺点,对其优点视若无睹,所以父母和孩子所想所爱南辕北辙。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能考90分的,已经证明在学习上没有问题,不需要急着为那一分两分而天天逼着孩子学习。”孩子的成长是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学生的成绩跟个人习惯、能力、学习环境、心情和遗传基因都有关系。家长需要做的,是全面观察自己的孩子,他是否有良好的起居生活习惯?是否诚实可信?是否乐于助人?……这些品质,远远比成绩珍贵。
案例二:“说谎”的孩子
开学不久,小亮的妈妈找到老师说,最近孩子经常说谎,一会说被老师选中参加学校足球队,一会说数学口算比赛全班第一个完成,还得了一百分。为什么呢?
解读:孩子未能分清是梦里还是真实
这分两种情况,一是孩子说谎让父母高兴,以得到表扬;二是孩子在心态不成熟的情况下,把做梦的情景误以为是真实的,然后告诉妈妈,实际上他并非故意。
案例三:双面孩子
一位家长反映,她的孩子像个双面人: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领回来很多奖状;但在家里,对爷爷、奶奶、妈妈都极不尊重,甚至出口伤人,只有爸爸说他才会听。
解读:孩子已懂得内外有别
“其实并不是这个孩子心眼坏,而是他已经知道内外有别。”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两种家庭中:一是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向来以他为独尊;二是家庭中本身就存在了不尊重的环境,孩子只是有样学样。家长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再引导孩子转变。例如家长在家庭谈话中经常有批评一些人和事物的习惯,孩子有样学样变成一个“愤怒的小孩”,父母应注意日常言行,尊重他人。其次是相信孩子也有判断力,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第三是要给孩子留面子,家长不要一有机会就数落孩子。应该知道孩子正在逐渐长大,家长首先尊重孩子的隐私,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案例四:教育孩子理财
每次上街,女儿都要闹着买东西,无论有用无用,反正要花钱了才肯回家,否则就要大发脾气。怎么女儿会这么物质化?
解读:让孩子当一个小小理财家
遇到孩子为一样小物品而哭闹不休的时候,家长很多时候就会怒发冲冠,完全忘记了自己休息带孩子逛街就是要一起高兴的目的。如果孩子已经有这种一上街就要买东西的坏习惯,家长不妨略思妙计,跟孩子做个“协议游戏”。
“上街之前,首先很兴奋跟孩子说:孩子,今天妈妈打算上街给你买一份礼物,金额是10块钱,最好是你能用得上的物品。”然后孩子就会像得到一枚令箭一样,在整个逛街的过程中细心挑选,很珍惜这次妈妈主动给的机会。
如果这次孩子实在没有挑到什么心头好,妈妈可以跟孩子有个协议,这10块钱可以留着下次用。当然,下次妈妈要说话算数,金额要累计,不能重复使用已经许诺过的。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小册子,让他从小有一个总体的概念:花钱是有计划的,要花得其所。顺便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